“果子”是啥?
是水果?是花生?
额,还有一样东西,也被成为“果子”
它们曾经是一代人的记忆
而今,要买到它们,还真不太容易。
到底是啥好吃的啊?
点击音乐,开启时光机......
在邹城,“果子”曾经是甜点的代名词。在那个并不富裕的年代,果子被当做礼品,人们带着成包的果子,走亲访友。
小孩子能吃到果子,也是很难得的事情,所以,那些甜甜的美味,成为笔者心中抹不去的记忆。
那时候,能够买到果子的地方,一般都是这个样子的,这个地方叫供销社。
果子要用毛边纸包起来,再用黄纸绳缠上,每当看到售货员熟练的包装动作,童年的我都非常惊叹。跟父母去买果子,我也能先捏一个尝尝口感。
羊角蜜
因其形态似山羊之角,内含蜜糖而得名。成品里外三层:蜂蜜糖稀、角壳、粉屑。食用时,咬破角壳,甜甜的糖稀流出,香甜满口,别有风味。
民间传说,霸王项羽率军与汉刘邦大战于九里山前,在人困马乏、饥渴难耐时,山上牧童用一只羊角盛满野蜂蜜,敬献给西楚霸王项羽及妃子虞姬饮用,饮后顿觉神清气爽、愉悦无比,霸王大喜,把随身的镶满金银珠宝的佩剑送给牧童。
后来,军师范曾命御厨坊用面粉制作成羊角形的点心,里面灌制蜂蜜、麦芽糖,成为楚王宫里的一道名点。
故事是后来才知道的,小编怀念的,是满口糖稀的感觉,羊角蜜一入口,就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。
套环子
套环子是邹城本地的叫法,它还有个文雅的名字叫蜜汁麻花。因皮酥,层多,又名套环酥,外表晶亮,香酥可口。
采用面粉、饴糖、糖稀、等制作,具有香、甜、酥的特点。小麻花上浇上一层厚厚的蜂蜜汁,一口咬下去,酥酥的口感中有麻花香和蜂蜜的甜味。
童年的时候,我曾经在做点心的师傅家里,亲眼目睹了套环子的制作过程,一会切一会拧,感觉非常有趣。
炒 糖
炒糖是一种油炸式传统糕点。它的形状类似于成年人拇指,油炸制熟,表面挂亮浆或者沾有细砂糖,吃起来非常香甜酥软,由于使用的都是基本的原材料,所以成本非常低,它保质时间长,价格也相对便宜。
蜜三刀
三刀,又叫蜜三刀,以其表面切三刀而得名,邹城本地叫“三刀子”。
打开包装,还没看到食物,就闻到清香、蜜香、面香、芝麻香、饴糖香的味道。深深的嗅一下,直达肺腑。
油亮的外壳蜜红色,脱了皮的芝麻密密的布在上面,轻轻的咬开一角,让软软的透明的饴糖慢慢的吸入,再细细的嚼着,品着,徐徐咽下,之后很久还齿颊留香。
江米条
邹城本地称为江丝,是一道汉族小吃。用糯米面加豆粉和面后在焖锅里蒸出来,放在石臼里用棒子捶,再擀成圆形,晒干用油煎出来,最后蘸梅花﹑松花﹑芝麻等豆沙制作而成的一种食品。
以前,每逢过节,家里都会买它。江米条咬一口,又硬又脆,吃过后满口留香。
桃 酥
桃酥:邹城话叫“炉果”。桃酥是一种南北皆宜的传统特色小吃,以其干、酥、脆、甜的特点闻名,主要成分是面粉、鸡蛋、奶油等。
相传在唐元时期,景德镇周边有很多农民做陶工,由于当时工作繁忙,当时有一位农民将自家带来的面粉搅拌后直接放在窑炉表面烘焙,由于其常年咳嗽,平日常有食桃仁止咳习惯,故在烘焙时候会加入桃仁碎末。其他瓷工见此法做的干粮便于日常保存和长途运送瓷器时候食用,便纷纷仿效,因并取名“桃酥"。
乡间对于桃酥之名还有另外一种说法,因当时是陶工烘焙出来的酥饼故名“陶酥”由于后面经世人口传谐音成了“桃酥”。
芙蓉果子
芙蓉果子:又叫大雪枣、京果、糖枣,邹城本地叫“芙蓉”。
糖衣如雪花状包裹,洁白如玉,绵软爽口。外表是一层棉糖,个头很大,分量却很轻,咬上一口,酥酥的,甜甜的,绵绵的,传统老式做法,含糖量非常高。
相传清朝乾隆时期各地均选美食入京,大油枣有幸被县令选中。一次,乾隆亲口品尝后,龙颜大悦,不仅表彰了进贡的县令,还要求地方年年进贡,因此大油枣又称“京果”。
芝麻棒
芝麻棒,又叫芝麻杆,是很有特色的山东地区传统糖果。咱邹城,更喜欢叫芝麻棍儿。
芝麻棍儿以麦芽糖为主要材料,通过提取、鞣制、制成有韧性的糖饼,再经过合缝等多道工序后,做成杆子形状,然后进行二次加工沾上芝麻。
芝麻棍儿有300多年麻糖生产历史,选用纯麦芽糖制成。其口感为香、酥、脆、甜。印象最深的,是吃芝麻棒老是粘牙。
蜂 糕
蜂糕主要原料是麦芽糖,有很多小孔,像蜂窝状,所以很多地方也叫蜂蜜糖,蜂窝糖,口感入口即化,由于是酥的所以熬的时间长些,味道有点微微的苦咸。咬一口,就会掉很多渣渣。
卖蜂糕的会用小锯条分割蜂糕。由于对蜂糕十分的怀念,每当看到包暖气用的保温绵,笔者都会流口水,因为那东西实在太像蜂糕了。
童年的那些美味甜食,
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少见,
它们就像是我们孩童时代的朋友,
不知不觉中,离我们渐行渐远……
偶尔看到,
都会勾起很多美好回忆。
那时的味道,
没有香料、没有色素、没有添加剂,
是最纯粹、最幸福的味道。
那种甜甜的味道,
从嘴里甜到心里,
留在记忆里。
喜欢此帖就给TA打赏~
感谢您的赏脸阅读
打赏后这些钱都会交给作者
您的城市币余额不足